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行业资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近日实施(下)

发表时间:2006-05-30 00:00:00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从国际水产品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仍将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和港澳地区。针对这种贸易格局,我国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为:瞄准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以依照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养殖产品质量、规格为重点,选择若干重要的优势品种和重点发展区域,从种苗繁育、养 殖、加工全过程实行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全面实施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控制,提高出口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布局原则
    我国出口水产品的分布面广,产品种类多,为了重点扶持优势地区和优势品种,确定布局原则为:
    突出优势的原则。确定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既要考虑品种优势,选择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种作为发展对象,同时要考虑区位优势,选择优势地区作为发展重点。
    配套提高的原则。确定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需充分考虑现有条件,选择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出口和科研、技术推广等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配套提高,把优势做大做强。
集中连片的原则。确定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要集中连片,以便发挥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典型示范作用和区域生产的规模效应。

    (三)发展目标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与示范带动,到2007年,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内水产良种覆盖率力争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水产品加工率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六大养殖产品的出口量达38万吨,出口额18亿美元以上;区域内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品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通过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全国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55%;全国水产品加工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35%;养殖水产品出口55万吨、21亿美元,年均递增5%和7%。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总体发展思路和区域布局原则,结合我国水产养殖区域优势的现状,本规划选定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6个优势品种,确定在今后5年内重点建设、完善“两带一区”,即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养殖区。

    (一)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
    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是由出口鳗鲡、对虾、大黄鱼、罗非鱼四个优势养殖区组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区)沿海一带,重点地市包括:浙江省温州、台州、舟山、宁波市;福建省福州、宁德、莆田、南平市;广东省广州、顺德、中山、湛江、茂名、江门、潮州、阳江市;广西区北海、钦州、南宁、柳州、防城港、玉林市;海南省海口、儋州、文昌、东方、琼海、万宁市,共计28个地(市)43个县(市)。

    1.鳗鲡优势区域-福建、广东
    福建、广东是我国鳗鲡养殖、加工、出口的主要基地,有着显著的区域优势。福建省主要集中在福清、莆田,广东省主要集中在顺德、中山。一是气候适宜,冬季不用加温,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二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养殖、加工、出口体系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渔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两省养殖面积9616公顷,产量13.86万吨,分别占全国的89.5%和89%,产值41.58亿元;出口6.68万吨、5.2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鳗鲡产品出口的83.9%和80.8%。其中福建省养殖面积2642公顷,产量7.29万吨,出口4.83万吨、3.74亿美元;广东省养殖面积6974公顷,产量6.57万吨,出口1.85万吨、1.50亿美元。
    鳗鲡优势区域建设重点是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和加工园区。通过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健康养殖,完善生产设施,严格控制养殖病害与药物残留。通过建设加工园区,将现有重点区域内的鳗鲡加工企业进行设施配套,完善布局,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改进加工工艺和调味配方,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通过基地和加工园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使优势区域及全国的鳗鲡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巩固现有市场、开拓新市场的目标。到2007年,优势区域内鳗鲡养殖生产全程监控体系基本完善,健康养殖技术全面普及,养殖和加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预计两省鳗鲡产品实现出口8.5万吨、7亿美元,出口量、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90%、85%。

    2.对虾优势区域-广东、广西、海南
    近几年广东、广西、海南对虾养殖发展很快,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主产区。2001年,三省(区)养殖面积6.97万公顷,产量19.57万吨,分别占全国对虾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9.5%和64.4%,养殖对虾产值64.38亿元;出口2.28万吨、1.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对虾出口的43.5%和72%。其中广东省养殖面积4.34万公顷,产量9.84万吨,出口2.04万吨、1.28亿美元;海南省养殖面积0.92万公顷,产量4.83万吨,出口2073吨、1132万美元;广西区养殖面积1.72万公顷,产量4.9万吨。
    南海对虾优势区域建设重点是原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良种体系的建设和标准化育苗生产的规范,为区域内及区域外提供优质、健壮的苗种,从而提高养殖产品规格和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改善基地排水系统,提高虾池标准,实施适宜先进的养殖模式,提高对虾养殖的规格和产量。到2007年,区域内养殖病害的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大规格对虾(12公分以上)所占的比例达到50%以上,对虾育苗和养成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预计区域内对虾产品实现出口5万吨、2.5亿美元,区域内出口量与出口额占全国对虾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0%、74%。

    3.大黄鱼优势区域-福建、浙江
    福建、浙江海域是大黄鱼重点产区,是捕捞大黄鱼的主要渔场。目前两省大黄鱼苗种人工繁育、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养殖替代捕捞初现成效。2001年,两省大黄鱼养殖面积5651公顷,产量4.82万吨,养殖面积与产量均超过全国总量的90%,产值19.28亿元;出口1万吨、5000万美元,分别占全国大黄鱼出口的99%以上。其中福建省养殖面积4903公顷,产量4.12万吨,出口约1万吨、5000万美元;浙江省养殖面积748公顷,产量7000吨。大黄鱼优势区域建设重点是原良种场和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大黄鱼种质质量和良种覆盖率,开展深水网箱养殖,营造适宜大黄鱼生长的仿真环境,改善大黄鱼的肉质和口感,扩大加工,拓展出口市场。到2007年,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内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优良苗种培育、健康养成、专用饲料和药物生产、产品加工相配套,实现产业化发展。预计两省养殖大黄鱼实现出口1.5万吨、1亿美元。

    4.罗非鱼优势区域-广东、广西、海南
    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合罗非鱼的生长,生长期长,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区域内已有获得国际质量认证,从事罗非鱼加工出口的企业近20家,产品加工增值和出口已有较好的基础。2001年,三省(区)养殖面积13.7万公顷,产量45.1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76.2%与67.3%,产值27亿元;出口1.68万吨、2200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罗非鱼出口的84%和73%。其中广东省养殖面积7万公顷,产量27.19万吨,出口1.3万吨、1500万美元;海南省养殖面积1.05万公顷,产量7.29万吨,出口3800吨、721万美元;广西自治区养殖面积5.67万公顷,产量10.65万吨。罗非鱼优势区域建设重点是良种繁育基地、养殖示范基地、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提高区域内良种的覆盖率,在适度扩大养殖规模的情况下,重点是扩大优质、大规格鱼种的生产能力,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增加出口产品比重。到2007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0%,出口产品中鲜鱼片和冻鱼片等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40%。预计区域内罗非鱼养殖产品实现出口5万吨、8000万美元,区域内罗非鱼出口量与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85%、80%。

    (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
    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由对虾、贝类两个养殖区组成,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辽宁三省沿海一带,包括:山东省青岛、烟台、威海市;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市;辽宁省大连、丹东、营口、盘锦市,共计9个地(市)23个县(市)。

    1.对虾优势区域-山东、辽宁、河北
    山东、辽宁、河北三省是我国特有的中国对虾主产区,区域内的水产科研院所多,科技力量较强。2001年,三省养殖面积11.44万公顷,产量5.53万吨,分别占全国对虾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8.4%和18.1%,产值18.2亿元;出口1.3万吨、6900万美元,分别占全国对虾出口的24%和25%。其中山东省养殖面积5.96万公顷,产量2.73万吨,出口6712吨、4632万美元;辽宁省养殖面积3.5万公顷,产量1.39万吨,出口3891吨、2073万美元;河北省养殖面积1.98万公顷,产量1.41万吨,出口2771吨、242万美元。
    中国对虾优势区域建设重点是改进原良种繁育体系和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提高优良苗种繁育水平,增强良种选育和培育能力,为区域内和区域外提供优质的中国对虾苗种;通过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改造旧虾池,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使养殖单产和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07年,区域内对虾养殖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进排水系统得到合理改造,病害得到有效控制,符合出口规格的产品比例明显增加,平均单产200公斤/亩以上。预计区域内对虾产品实现出口2万吨、1.5亿美元,占全国对虾出口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