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贸解读经贸解读

中国稀土出口“减负”“惊蛰”世界卖家

发表时间:2010-09-10 00:00:00

    当下,对于稀土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金属品种,中国正采取削减出口配额的形式限制部分产品出口。2010年,中国的出口配额是3万吨左右,但世界需求达4.8万吨。在此形势下,美国、俄罗斯、印度及东南亚等国正在重新或者加大对稀土矿的开采。“就像中国正在澳大利亚和巴西之外寻求铁矿石资源一样,美国、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也一样在中国之外寻求稀土资源。”面对全球范围内的供不应求及中国的垄断地位,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总经理达德利打了个比方。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首届稀土峰会上,稀土的供需预期成为全场讨论的焦点。由于中国的稀土供应无法持续满足全球需求,目前,其他国家已开始重启稀土资源开采。但业内称,稀土的价格控制权依然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国出口“降压”各国开发“负重”  
  巨大的稀土储量一直被视作中国占领产业链高端的一大优势,但这种优势还有待巩固。目前,国际市场稀土供应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不过,随着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的减少,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寻求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开发本国稀土资源。
  目前,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为8800万吨,其中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31%,独联体国家资源储量占全球22%,美国占15%。“中国稀土以占全球30%储量,应对90%的供应量,长远来看难以为继。”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表示,各个国家出于资源来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实现稀土来源的多元化,包括使用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利用日本公司在中亚的开采等。而对中国稀土业而言,只依赖价格和资源优势,路只会越走越窄,必须设法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稀土资源的能力,甚至参与整合世界稀土资源。
  “我们非常欢迎国外矿山增加稀土供应,如果中国的供应量能够从现在的90%以上下降到60%左右会是一个很好的供求结构。”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胡伯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并不用担心国外矿山增产会改变供需格局从而影响稀土价格,因为实际上稀土的价格控制权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国际稀土资源供应的增加,将大大减轻中国矿山的出口压力。
  境外稀土项目谋动
  据了解,由于长期供应全球大部分稀土需求,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已大幅减少。1970年,中国稀土资源还占到全球的75%左右,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36%。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为12.48万吨,满足了全球90%以上的需求。但出于在环境和资源保护角度的考虑,中国逐渐减少稀土出口这一策略刺激了其他国家寻找资源的神经。面对今年稀土出口配额的锐减,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在为世界敲响警钟:中国不会再无限制地为世界提供廉价稀土了。而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拥有稀土资源,只是因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企业低价出口的策略,打击了其他国家的稀土产业。
  根据工信部正在制订的《稀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草案,2015年之前,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将控制在12万吨至15万吨,这相当于在2009年的基础上,稀土冶炼分离产能不会有大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个计划,2015年前,国内原则上不会新增稀土冶炼分离生产能力,未经核准不得新建或扩建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对无证开采的稀土矿一律取缔,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采选工艺。这让其他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开采被封存的稀土矿。发达国家基于稀土供应多元化的考虑,将利用今后5年的时间建成从开采到选冶的稀土原料工业体系。日前,拥有加利福尼亚山口峡谷稀土矿的美国莫利矿业公司就宣布,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将通过上市募集5亿美元资金用于重开并扩建该矿。加拿大西部矿业集团公司(GreatWestern)今年也已经拿到了南非稀土矿的开采权,即将开始生产。目前,全球除中国外有200个左右的项目正在计划开采,有的处于勘探阶段。
  荧光材料短期内应用受制约
  作为稀土应用的一个热点领域,荧光材料市场广受关注。随着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越来越严格,国外稀土荧光粉生产将继续向中国转移。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表示,尽管国外也有含中重稀土的矿藏,但无论是资源储量,还是中重稀土的配分以及采选冶的难易程度,都无法与中国的离子型稀土矿竞争。他预计,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外稀土荧光粉生产所需稀土原料,尤其是中重稀土原料仍将依赖中国。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稀土材料在LED中的使用量很少,因此,虽然LED市场将获得迅猛发展,但实际上稀土的利用量却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但就算如此,稀土长期的应用前景依然被看好。目前稀土在中国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约占50%。据测算,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全球产量预计将达1300万辆,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大幅提高到1.5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加上工业电机、民用电器、3C产品等方面的发展,稀土原材料工业将被拉动提升。(2010年8月10日《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