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风险预警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风险预警>日常警示日常警示

水产品组胺检测系统即将推行,涵盖餐馆、超市和批发市场

发表时间:2019-09-18 18:46:00

日前,福建厦门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所提供的组胺检测方法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将用于检测海产品中的组胺。今后,新的“快速检测”设备将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给SAMR官员,用于检查餐馆、超市和批发市场的鱼类质量。目前,国内市场上,鱼类普遍存在组胺含量过高的问题,此次检测系统的推行,将大力整合海产行业,让更多消费者可放心购买产品,提高市场诚信度。
何谓组胺中毒,通常发生在食用了加热不够且变质的鱼类之后,鱼肉中的组胺由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将鱼体内的游离组氨酸降解产生。产生组胺需要两个条件:游离组氨酸和产组胺的细菌。人体一旦摄入过多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以及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与机体过敏反应相似的中毒症状,包括脸红、头痛、心慌、胸闷、血压变化甚至休克等,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处理方法为一旦出现组胺中毒症状,应及时进行催吐、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国内组胺要求的标准值(采自GB2733-2015):鲐鱼400mg/kg以下,其他鱼类(生鲜、冷冻)200mg/kg以下。目前,属于高组胺鱼类的有鲐鱼、鲹鱼、竹荚鱼、鲭鱼、鲣鱼、金枪鱼、秋刀鱼、马鲛鱼、沙丁鱼等青皮红肉的海水鱼,体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组氨酸,并存在于产组胺的微生物中,在适宜条件下极易产生组胺。
要避免组胺中毒,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鱼类新鲜。腐败的鱼即使加热食用,依然可能会组胺中毒。因此,买来的鱼要及时吃,如需储存,也应放在低温环境中。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脱羧酶活性较低,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冷冻鱼的解冻方式也对组胺含量有影响,一般要置于冷藏条件(0-4℃)缓慢解冻,有利于减少组胺产生,还可较好维持鱼肉的组织结构,减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对容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更需要确保新鲜,存放前彻底刷洗鱼体、去除内脏,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有效降低组胺含量。(来源:冻品攻略)